birlman電影海報  

鳥人為本屆奧斯卡最受矚目的電影之一,在美國時間24號的時候得到了美國製作人工會最佳影片獎,更添加了得到奧斯卡的聲望。

本片由曾指導過火線交錯(Babel)的導演墨西哥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拍攝,劇情是講述一位曾經演過英雄片的過氣電影明星Riggan(Michael Keaton飾),為了重振名聲,豁出一切打造一齣百老匯舞台劇,但在開演前卻因為一位演員受傷而另外找了一位同樣有名氣演員Mike (Edward Norton飾)救火,結果,雖然救火成功,但是這位救火員卻處處要求更改台詞,更在舞台上脫軌演出,舞台下,更有前妻Sylvia(Amy Ryan 飾)、女兒Sam(Emma Stone 飾)、女友Laura(Andrea Riseborough 飾)的複雜關係,讓想要順利演出舞台劇更加困難重重。

整體來說我很喜歡這一部充滿黑色幽默的電影,將好萊塢英雄片、評論家的角色、自我等通通都諷刺了一遍。

 

一、好萊塢英雄片

從我看過的不少英雄電影,蜘蛛人、蝙蝠俠、鋼鐵人、美國隊長,大部分身分是人類的英雄片(會這樣說是因為還有索爾這種身分不是人類的英雄存在)都會將臉部給遮住,但這樣其實沒有人知道裡面扮演者是誰,主角Riggan曾飾演過紅及一時的英雄片--Birdman,但說穿了,面具一戴,又有誰知道裡面扮演者到底是誰?

從Riggan一連串幻想自己的超能力,以及鳥人不斷地對主角對話可看出,主角從來沒有真正的擺脫過鳥人這個角色,更無法確定,當初決定不再扮演鳥人,更拒絕演出鳥人第四級的決定到底是正確還是部正確,但對於Riggan而言一生最輝煌的時刻就是扮演鳥人的時候,而除了鳥人外,主角並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讓自己在觀眾心中留存,但在觀眾心中印象深刻的更不是主角的臉,而是鳥人。

去查了資料後才發現,原來飾演主角Riggan的Michael Keaton曾經扮演過蝙蝠俠.....除了Christian Bale外我還真的不知道Michael Keaton曾扮演過這個角色....但這些有被遮住臉的超級英雄,除了飾演鋼鐵人的Robert Downey Jr.跟飾演美國隊長的Chris Evans外,印象中上述說的人蝙蝠俠、蜘蛛人都有換人演過,但片子不是照樣大紅大紫?那是誰在裡面又有什麼差別?

片子一開始,Riggan看到Rober Downey Jr. 在電視上出現就顯露出他的不屑但卻充滿著忌妒的目光,且提到劇中提到Riggan曾跟George Clooney坐同一班飛機碰上亂流,但飛機失事的話大家只會看到George Clooney但不會看到自己的名字(George Clooney很不巧的就是第二代蝙蝠俠...),有篇評論1提到,這部電影就如同Michael Keaton的人生寫照,而劇中的對話更是編劇的巧思。

演藝圈是殘酷的,媒體喜新厭舊,而這些帶著面具的超級英雄漸漸被遺忘,有誰還記得一開始演蜘蛛人的是Tobey Maguire?初代的蝙蝠俠是Michael Keaton?

tobey-maguire-spider-man-3  

初代蜘蛛人,Tobey Maguire

michael-keaton-batman  

初代蝙蝠俠Michael Keaton

 

 

二、評論家

 

劇中狠狠地批評了評論家這個角色的存在意義,一開始雖然將評論家描寫為"只有沒才華的人才會去當評論家"。一位戲劇界著名評論家Tabitha Dickinson(Lindsay Duncan飾演)對主角說"我會毀了你",主角發怒似的對這這位評論家說,評論家就是不斷地貼標籤,但是這一堆的標籤底下,你們(評論家)並沒有看到背後這部片是被投入多少心血才被製作出來,評論家是個低風險的職業,但卻可以左右他人。

在料理鼠王中,最後Anton Ego(中文譯 一哥)的評論中也是這麼寫道2

"In many ways,the work of a critic is easy.

在許多方面,評論家的工作是容易的。

We risk very little,yet enjoy a position over those who offer up their work and their selves to our judgment. 

我们冒的風險非常小,然而享受的身份却比被我们評價了工作和自身的人更高。

We thrive on negative criticism, which is fun to write and to read.

我們做了許多否定的批评,都是為了取悅讀者者。"
 

料理鼠王 一哥  

料理鼠王中因為只能吃得下"美食"導致身材如此消瘦的評論家---Anton Ego(中文譯 一哥)

 

任何人都可以是評論家,評論著任何作品,包括書、電影、戲劇、音樂會甚至美術品。尤其在現在網路發達、資訊爆炸的時代,要做評論更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是當人們在做評論時,有時會忽略了該作品背後的人生故事,而單就這部作品的好壞去評斷,然而每一部作品都是該作者的心血結晶,但是往往在看到報章雜誌的評論,卻是依據"令人驚豔"、"華而不實"、"精彩絕倫"等形容詞來評斷這一部片、這一部作品,然而,所謂文字是死的,在看到一個作品呈現在眼前時,難道不需要去看看導演、演員、編劇、作者、指揮、演奏家在背後所花費的時間金錢來看嗎?沒錯,人們會評論,我現在在做的事情也是在評論,但在對一部作品做最終值得不值得去觀賞或閱讀的最後評論前,最重要的,更是包刮我在內許多人需要注意的,是這部作品背後所付出的努力,而這努力並不能只被幾顆星或是幾分這種評論去判斷,一個人努力完成的作品更不能只用這些去判斷。

 

三、自我存在?

 

"你他媽哪位,你討厭部落格推特,你沒有臉書粉絲,你根本不存在。"

女兒Sam對老爸Riggan失控怒吼,但這不也在在諷刺了現在人,只要沒有這些就等於"不存在"嗎?沒有人關注Riggan直到他不小心穿著一點也不優雅的內褲在街上行走,以及電影最後拿槍轟了自己的鼻子,這些上了新聞,Twitter追蹤人數更在一天達到八萬人,但將這些拿掉,難道一個人就不存在了嗎?

而對於現代人而言,一天不滑手機、不上FB的生活好像是不可能的事情,猶如在世界上消失一般,但過度的曝光率、只能在網路上找到是否存在,真的就存在了嗎?或許在紅及一時的情況下,媒體仍會關注,但現在還有誰記得那些已經過氣的明星?對於過氣明星而言只要沒有腥羶色的新聞,在螢幕前就彷彿消失。然而但對現代人而言只要沒有這些網路工具,也是另一種的消失,消失在過於快速的訊息傳播中。

emma stone  

 

 

整部片都是使用長鏡頭拍攝,很多鏡頭是一鏡到底看了其實挺過癮,片中鼓聲與古典樂的穿插,我是覺得它代表了主角的心境轉變吧,在節奏快速時代表了心情上的緊張或興奮,而換到輕柔的古典樂時則是代表了主角心情上有稍稍的平復。

而隨著劇情發展,也漸漸看到了對於主角而言缺失的親情是不可彌補,也是個無法彌補的錯誤,同時呼應了片頭的文字:

"你是否得到
你人生所期望的?
我得到了
你想得到什麼?
稱自己為摯愛,感受到我自己
被世上所愛。"

而導演所選用的瑞蒙卡佛的作品,在網路3上有人解釋,這是主角Riggan為了展現自己過去雖然只演過英雄動作片,但仍然可以駕馭這種高難度的純粹展現演技的作品,且瑞蒙卡佛的一生更像是主角本人的人生寫照,瑞蒙卡佛前半生經濟潦倒、居無定所,直到後其作品才受到重視,但仍有嚴重的酗酒問題,而Riggan早期是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但晚年卻是只能靠舞台劇來找回過去名聲。

在跟評論家吵完架(?),踏出酒館時,路邊排練的人正念著馬克白的台詞,這段台詞是馬克白已陷入幾乎不可挽回的苦戰,但又接到自己妻子自殺的消息,在絕望中有著這段著名台詞3: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翻成中文就是:

明天、明天、再一個明天,
一天接著一天地躡腳前進,
直到最後一秒鐘的時間;
我們所有的昨天只不過是替傻子照亮
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滅吧,熄滅吧,短促的燭光!

人生只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
在舞臺上比手畫腳的拙劣演員,
而後默默無聞;它是一則
白痴所講的故事,充滿喧嘩和焦慮,
毫無意義。

(資料來源:http://goo.gl/7TVDOy)

 

導演在此時此刻放上這一對話,簡直是神來之筆!充分展現出主角此時的絕望境界,被評論家狠狠地放話,人生又只有三部遮住臉的代表作,老婆女兒在他生命中雖是最重要的存在,然而自己卻長期忽略他們,導致關係無法彌補。然而宿醉整晚醒來後,Riggan又對生命有了新的開始,如同馬克白般重新燃起希望。

下載  

 

 

在網路上有人不斷討論主角是死是活,再加上女兒Sam最後那神秘卻又了然的微笑,更令本片最後讓人摸不著頭緒,出了戲院後更是許多人在討論的話題。

然而,最後主角死活真的那麼重要嗎?對於完美的執著讓主角最後在舞台上轟掉自己的鼻子,博得完美的演出,但最後在窗台外看著飛過的鳥群,女兒進房後已經找不到Riggan。

是生是死已經不再是重點,而是Riggan不再只是以一個戴著面具到處飛的Birdman活在人們心中,人們焦點不再是Birdman而是Riggan。

"只要還有人記得,那就不算真正死去"

或許所要表達的可用這句話概括吧,生死已不再只是最後的重點,而是Riggan將會以有別於Birdman的形象活下去。

最後結局永遠不得而知,留給離開戲院的觀眾只有無限的想像。

birdman-movie-poster-4  

 

 

電影推薦程度:大推

 

 

喜歡我文章的話,請點選追蹤

還可以去追蹤我的PopDailyIG

---------------------------------------------------------------------

參考資料

1 出自關鍵評論網站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16605

2 出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612860.htm

3 出自blog文章"鳥人(Birdman)-為何是瑞蒙卡佛?為何是馬克白?" http://goo.gl/7TVDO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ang 的頭像
    Siang

    普通OL的部落格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