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is-the-warmest-color  

 

藍色,時常讓人聯想到的是代表憂鬱的顏色,但同時卻也是如海水般湛藍或是河水般溫柔的顏色。

在這部片中,藍色同時亦是代表著憂鬱但同時也代表河水般的無限溫柔。

其實故事很簡單,是一對女同志戀人從相戀到分開的故事,一對戀人從相視第一眼就已認定彼此,然而在生命過程卻又彼此分開,注定兩人有緣無份。

一開始Adele上課時老師上課的內容,馬里安(Pierre de Marivaux)的小說《瑪麗安的故事》,同學在課堂上朗誦著:「很明顯的,我們的初戀總是源自真情,或許愛人的溫柔打斷了被愛的慾望,當這年情人看著我時,擁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眼神,穩重羞怯,卻更專致認真。我與他之間有種更真誠的感情。當他人歡喜接受我的魅力,他似乎會感受到我有時會這樣想,這種困惑讓我無法說出對她的感受,甚至我對自己的想法。我們離開了教堂,我記得我走得很慢,我放慢腳步,悼念著我所離開的地方,帶著一顆有缺憾卻不知如何彌補的心。」其中當老師在詢問同學「你們怎麼詮釋那內心中的缺憾?當碰到某人與他四目相交,也就是一見鍾情,心中是否多了或少了什麼?」,其中一位同學回答「遺憾」。

1393323293-828434418

 

 

遺憾,若用一個名詞形容這部電影,遺憾或許是個好的形容詞。藍色頭髮的Emma與Adele一開始在路上相遇的兩人都還有著另一半,但卻在人群中四目交接,彼此多少帶著一點遺憾的心情,而當兩人又再度在bar相遇時,都已隱隱認定對方是自己在人群中尋找的另一半。

 

當兩人在bar相遇後沒多久,Emma出現在Adele學校,兩人在公園樹下談起彼此生活、在此時的兩人看豈是多麼的匹配,唸文學與藝術的兩人有著許多話題,也有許多共同點。然而第二天Adele卻在學校受到同學們的言語霸凌,雖然此時我會覺得導演表現過於突兀,畢竟一開始並沒有顯現出Adele的朋友恐同,但仍舊可以看出同性戀在現今已經如此多元的社會,仍然是個「只要與我無乾就無所謂,但牽涉到我身上就有所謂」的一件事。這也展現在Emma與Adele在彼此家中家長的態度。在Emma家中兩人可以在父母面前有親密行為,但Adele的父母顯然得有點擔心自家女兒跟一位T在一起,甚至特別詢問Emma有無男友,此處展現出Adele父母身為中產階級,對於同志仍是抗拒,且不希望自己的女兒「成為」一位同志。

 

在學校霸凌風波結束後,老師選用的法國文選課老師選用的文本是法國詩人Francis Ponge的散文《水》,並向學生提問:「這散文中提到水的微小缺陷為何?」。

 

學生回答:「水的唯一缺陷是重力,但這是種自然法則、普遍的重力定律,若將之視為缺陷,則所有自然的都將是扭曲,反之亦然。某種程度上,這跟基督教的正統論恰好相反,後者認為缺陷不是天生的,你必須壓抑他、抑制他,但詩人說,重力本身就是缺陷,他無法被避免,這是水固有的。」

此處文本透漏了本片對於同志的無限溫柔,彷彿是要告訴每一個因性傾向而被社會刺傷的人:「你是再自然不過的」,也嚴正地告訴每個帶有歧視褊狹眼光的人:「性向不是缺陷,也無法被避免。」1

0214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18) (複製)  

 

過了幾年之後,Emma作為藝術家而Adele作為小學老師,在一次Emma個人畫展中,Adele忙進忙出,而Emma則與參加者暢談,從這裡更是另一種性別關係的展現。Emma身為T理所當然扮演如同男性的角色,Adele身為P則扮演著女性的角色,但在異性戀的男女關係中,家事都是由女性處理扮演著照顧者的角色,而許多(我指大部分並非全部)男性則是扮演著受照顧者的角色,但這種關係在女同志的戀情中也如同異性戀般的複製了異性戀的男女關係。而這樣的宛如異性戀的生活方式,亦被當今社會許多人認為「正常」,彷彿天生較女性化的人,就應扮演「照顧者」的角色,即使在同志關係中也應當如此,然而這在我看來,也僅是社會所賦予女性的「壓力]以及許多「傳統」。猶如在傳統社會中,媳婦應該照顧婆家一般,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而宴會中Emma更與其他藝術加大談藝術,但Adele在旁卻猶如鴨子聽雷般什麼都不懂,這時就讓人想到在前面幾段,Adele仍在高中時,老師所用的文本:希臘悲劇神話《安提戈涅》的文本:

「小是一個不斷重複出現的詞彙。它是像烙印一樣的詞彙,象徵童年,也象徵沒有權利,我們會感到無助,因為年紀不夠大、不夠成熟、不夠強壯,安提戈涅還是個孩子。」

也象徵著在Emma心中,Adele永遠都是個孩子,不夠成熟、不夠強壯。Emma不斷地跟Adele說希望他可以創作,強調他文筆很好應該寫寫小說或短篇故事,更希望他得到快樂,但Adele的回應是只要在Emma身邊就是我的快樂。或許對於Emma而言,所需要的並不是一個完全依賴自己的另一半,更重要的是一個可以溝通的靈魂伴侶,因此不斷地希望Adele可以拾筆創作,有意無意的希望Adele能夠成為一位跟自己一樣的創作者,藉此加深兩人的關係吧。然對於Adele而言,其選擇複製中產階級平穩與安逸的生活,不去追求冒險以及過多的改變。或許這樣的性格也造就後半部,兩人分手的結局。

在電影後半段,Adele眼中的光芒已經逐漸消失,但Emma眼中的光芒依舊,甚至越來越燦爛,他在事業取得成功,且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Adel的生活重心卻完全在Emma身上,沒有自己的朋友圈,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

兩人最後無法走再一起,不單單只能全部怪罪到Adele的劈腿,在Emma發現Adele劈腿時,Adele歇聲力竭的喊著「我只是很寂寞!」,可以感受到,Adele因為無法融入Emma的生活,對於曾經那樣親密無間的伴侶,覺得他身在心卻不在,故而僅能從他處找尋片刻的溫暖。

1391403395-200474261_n  

 

 

劈腿這一件事情雖然讓人無法接受,但是兩人的關係到終點又豈止是劈腿這個原因?劈腿充其量僅僅只是個導火線罷了。

首先兩人家庭的社經地位,Emma家中可以提供女兒念藝術且接受其同志身分,家中布置高雅明亮,餐桌注重擺飾,晚餐更是昂貴的生蠔。而Adele家中則是一般中產階級,觀念保守,晚餐則是最貼近民眾生活的肉醬義大利麵,而Adele在選擇工作時,亦選擇穩穩妥妥的小學老師,過著安穩平淡的生活。

再者是兩人價值觀上的差距。Emma是位新銳藝術家,如同前面所說,他希望自己的伴侶在學識上可以與他暢談藝術、哲學、文學等議題,他對於人生中理想伴侶選擇,是希望兩隻鳥可以一同翱翔在天空中。但Adele則完全相反,他將自己定位成小草,只想要抬頭看著鳥在飛翔,但自己卻不願意乘風飛翔。因此當Adele對著Emma大喊著「我只是很寂寞!」,我想這並非Emma或是Adele的過錯。

Emma無法與Adele有著靈魂上的交流,不論談論克林姆或是席勒,Adele都無法理解更無法與Emma有進一步的交談,Adele無法進入Emma內心世界,只能看著Emma在宴會上與其他藝術家友人暢談但眼光卻不在自己身上,這種寂寞又有誰能夠忍受?

 

1393323463-3275766361  

 

兩人在樹下談起沙特的存在主義,Emma當時提到自己尤愛沙特存在主義中的嚴格責任論,認為人必須先存在,並且用行為來定義自己,賦予自己意義,而這樣的過程給了人類一份巨大的責任。從這段話中,我想Emma是個很自律但同時也很堅持自我的人,因此他會在電話那頭與人大吵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更會在多年過後與Adele重新見面時,即使在我看來他仍舊對Adele有著一份感情,但卻不能背叛另一半而拒絕Adele的求愛。

可在最後,即便Emma拒絕了Adele,但Emma仍是這般深情地告訴Adele:「你的溫柔無邊無際,我會一生一世放在心裡……」。

 

最後在Emma的展覽會上,評論家對Emma提出其對新畫作的疑問:「這幅畫裡有藍色的舊Emma、紅色的新Emma,新生命的這個看來寧靜,眼神卻顯得焦慮,有初始的喜悅,但同時也帶有煩惱。為什麼?」

 

這讓我想到在咖啡店兩人碰面的場景。Adele詢問Emma「妳跟Liz的性生活還滿意嗎?」Emma猶豫了一下回答「我不知道Adele,就跟你不一樣」,對於Emma而言Adele永遠會是他心中無可抹滅的身影,但兩人已經不可能再複合,且現在與Liz及Liz小孩的三人家庭生活很是令人滿意,可與Adele笑談著家庭的趣事,但同時對過去有著無限懷念,懷念著曾經是謬思的Adele,但卻謹慎守著底線不越雷池。

未命名  

 

穿著一席藍色洋裝的Adele出現在展覽會場上,談論著紐約這個尚未去過的地方但是極度嚮往的地方,或許對於Adele而言,只要待在Emma身邊,其他一切便不再重要。

最後,Adele獨自一人離開展覽會場,當看到Emma的功成名就,而自己卻不再是站在他身邊的人時,這個背影顯得格外的蒼涼,或許他永遠都會追逐這個夢幻的藍直至終老,但或許對於Adele而言是個解脫,從此他的世界再也沒有那麼一個讓自己追逐但永遠追不到的藍。

1393323525-3864730585  

 

 

這是一部看似平淡但其實後勁很強的電影,雖然有將近三個小時,但絕無冷場,雖然那號稱十多分鐘的性愛畫面尺度之大,且充滿了男性凝視下的性愛場景,但對我而言,這部電影仍是我最愛的女同志電影之一。  

 

 

a1bc96255f5eaa67  

 

 

電影推薦程度:大推特推

 

 

 

喜歡我文章的話,請點選追蹤

還可以去追蹤我的PopDailyI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ang 的頭像
    Siang

    普通OL的部落格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