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赤地之戀  

 

赤地之戀算是張愛玲的小說中最不鮮為人知的一部小說。書名據張愛玲好友高全之的解釋︰「其一,赤指原始初民,赤地為農地:故事始自土改,赤地之戀是農民與耕地生死與共的感情。其二,赤指紅色政權,赤地為國土:知青參與土改、抗美援朝、三反,在在服膺黨的指令,赤地之戀是知青報效國家的家國之愛;赤地之戀也是紅色政權下發生的兒女私情──劉荃與二妞純淨飄逸的賞慕、與戈珊魚水之歡的激越,以及與黃絹持久互信的愛情。其三,赤指剝奪而不留一物,赤地之戀是對荒蕪家園持恆不變的愛;所有的憤慨、無力感、幻滅、譴責,都基於那無條件、無限無底的愛。家國之愛與兒女私情重疊交錯,確為情節設計的基本策略。」

 

雖然這本書的年代大約是中國1950年代左右,然而在書中所講述到的中國共產黨的黨內互相鬥爭、三反、土改以及政權腐壞等,在在讓我聯想到另外兩本曾經看過的,在經歷過土改、大飢荒以及十年文革時所存活下來的兩位作家的書,分別是巫寧坤的一滴淚以及張戎的鴻。

 

2017820452047b  

先從鴻這本書開始說起吧。這本書是中國三代女人的故事,分別是作者的祖母、母親以及作者自己。

 

張戎的父親本身是個高級共產黨員,但是據張戎的認知以及母親所敘述的父親可以看出張戎的父親也是經歷過下鄉、土改勞動,母親家庭出身背景很優渥,但是相信共產黨理念的他不顧姥姥的反對,與自己的愛人一起參與共產黨的革命。

 

然而,身為高級黨員的父親在共產黨整個解放中國之後,雖然挨過了大飢荒的困苦但是卻在文革時期的鬥爭中被鬥倒,在臨死前對黨失望透頂,更是被歸類為"黑五類",作者更不用說,身為黑五類的小孩當然會經歷過下鄉做思想改造的過程,最後父親死後是母親向黨反映才有將父親平反。

 

下載  

一滴淚的作者巫寧坤的境遇比鴻這本書的作者張戎的際遇更悲慘些。身為一個學成歸國的知識份子,巫寧坤所遭遇到的也是在文革前就不斷地被批鬥,更不用說文革時期被批鬥得多麼悽慘,原本一位不論在國內外大學皆可有絢麗未來的語文教授,本是希望可以報效祖國但是卻被祖國狠狠背叛,最終得以平反但是卻也浪費了數十載光陰,以及健康上的摧殘。

 

鴻與一滴淚畢竟是作者親身經驗,無法加油添醋,但是在赤地之戀雖是真有其人與事,可作者仍可藉由自己的意志將其加油添醋些。這些,張愛玲的確是將其寫作功力發揮至淋漓盡致,將人性卑劣面寫得如此知讓人咬牙切齒、人性最溫暖面以及在大時代之下的無可奈何又是如何的讓人心碎。

 

赤地之戀中,三個女人對於劉荃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黃絹為首接著為戈珊最末則是二妞。但是二妞這角色我反而不太認為他影響到劉荃之後的個性,更多的反而是劉荃影響到他。從二妞父親被當成地主戶被批鬥劉荃無法幫助他們家時,我想對於一個17歲女孩而言這是多麼大的打擊,雖二妞並不是主要的角色,甚至在整本書中連女配角都稱不上充其量只是跑龍套的角色,但是我卻忍不住想,劉荃對於二妞所造成的陰影以及政府對於他們家所造成的傷害,對於他往後的人生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戈珊於我而言是書中最欣賞的女性吧。敢愛敢恨,雖不至於努力追求愛情,對於這樣年紀的女人而言愛情過於夢幻,但是卻能夠利用自己手中的資源幫助他人,而擔得起放得下,雖最後與劉荃反目但是至少並不會再利用現有資源將其再度壓回牢中。

 

黃絹則是令人感到難過。最後為了一個人犧牲自己的一生,也是讓整部故事更像半生緣般的帶著些許的悲傷情境,同時更是讓劉荃最後選擇回去中國的主因。最令人難過的並非黃絹跟劉荃之間的愛情破碎,而是在劉荃最後選擇回到中國,從話語中可以稍微摸出線索是最後劉荃選擇當間諜,但當看到一個前途似錦的青年卻因為政治因素而必須做出如此決定,除驚訝與震驚外,更帶著許多的傷感。

 

 

為什麼赤地之戀可讓我聯想到這兩本書?不外乎都是在對於中國共產黨對於人民的集權壓迫、操弄群眾的手段吧。當然,其書中悲戚的愛情故事卻也與張愛玲的另一本小說半生緣是如此的相似。

 

不論是在鴻、一滴淚或是赤地之戀中,相同性皆是在於中國在當時的"批鬥"皆是如此般的殘酷吧。雖然三本書中批鬥的對象不同,時代也略有差異,但是相同的事都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對於群眾的煽動能力以及對於洗腦能力,不論是批鬥資產階級或是批鬥知識分子,從書中可以稍稍捕捉到一些影子(當然不排除作者有誇大),不論是否已經認罪、對於自己的嚴厲批評是必要的,再者,家屬都要與之劃清界線以免影響到自己,除直接公開登報或是交給黨的書中表明劃清界謝以外更要在寫作自我批評與檢討,其內容更是千篇一律,不外乎自己多麼的愚蠢跟這種十惡不赦的人交往,感謝黨解救了愚蠢的自己之類的bla bla bla。

 

但是問題來了,這些在批鬥他人者的思考是怎麼樣的呢?被批鬥者可以很輕易的想像是因為被批鬥了,為了自保不得不如此做,更是不斷地用言語重複做到自我實現預言,讓自己成為對方所想的人才是最安全的保身方式。然而批鬥他人者呢?在鴻與一滴淚一書中不難看出在文革時期對兩位作者以及其家屬所做的批鬥者,都可算是高階知識分子,當然不少也是農村子弟,扣除許多人士為了合群的原因,不得不跟他人一起進行批鬥,就如同赤地之戀中劉荃一樣,在對唐占魁進行"檢討"時並未提出意見而是站在旁邊默許一切發生,同樣也是怕成為下一個批鬥目標。但是問題就在於那些批鬥他人者是怎麼出現的。

 

從一個角度來看是因為上位者要更加掌握權力,利用群眾可從地主手中拿到土地增加黨產,因此煽動群眾去對地主作出批鬥。這些被煽動而動員起來的人,同樣的也是犯了艾希曼的錯誤---不思考,但不可否認許多人或許也是被地主欺壓許久將許多積累的怨恨發洩到其他人身上。

 

然而這樣的解釋可以用來討論不具有高等知識教育程度的人,但是對於已受過教育的學生呢?如同紅衛兵又是如何被動員的呢?如果只用不思考這樣去解釋又認為過於的簡略,畢竟這群學生我相信他們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思考能力,但是卻又如同邪教般的瘋狂崇拜毛澤東,這也是令人感到非常的匪夷所思(雖然共產黨的確可以作為一個宗教團體存在,曾經收過的問卷中竟然有人在宗教信仰那寫中國共產黨,但弔詭的事情是馬克思自己卻非常的鄙視宗教,甚至將宗教視為是鴉片),但我認為若單單只用不思考最為分析依據,又太過的簡化這群人的行為,在文革中被破壞的文物古蹟之多,但是卻因為這些是代表資產階級而將其通通破壞殆盡,即使是納粹也懂得將這些東西全部自己私藏,但是在中國卻將之破壞,打倒地主將其土地發還農民可以理解是打倒資產階級,但是將古物破壞殆盡卻也解釋為消滅資產階級,卻不是個令人可以理解的行為。

 

再者,看看中國現在的發展,哪還有什麼共產主義的樣子?對於共產主義的理解,我的認知是共產主義是經濟就如同禮遇大同篇,政治則是向雅典那樣,人民可以參與公共討論(當然我知道那時雅典能夠參與討論的是少部分人,但這少部分人起碼都是具有雅典公民身分的人,而非只是皇帝與朝中大臣),但是現在不僅僅是中國,全世界的經濟就是99%與1%人之間的對抗,而中國更是嚴重,香港主場新聞於今天也正式宣告結束營業更可看出中國打壓言論自由的程度,現今中國除了是典型資產主義之外,更是典型打著自以為解讀錯誤的共產黨宣言對人民招搖撞騙,但骨子裡卻混合了美國資產主義與自秦朝以降的皇帝獨裁思維。

 

突然變成在謾罵中國政府了...但不論如何,在這三本書中的共通性都可以看到民眾是如何被煽動以及對人民的洗腦教育跟更多的身不由己,不論是在身體上的自由、婚姻的自由以及心靈上的自由,都是被控制,當時中國共產黨統治底下的生活種懭,頂多只能因為看了這三本書小小的提出問題解答罷了,但是身在相對自由世代的人們又豈能理解當時的時代悲歌人們呢?

 

謝謝看完這個長篇大論XD

看完想買書可以到以下連結喔~

博客來

赤地之戀:https://easymall.co/2hGqj

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https://igamepark.biz/2hGqn

一滴淚:https://easyfun.biz/2hGqp

 

Readmoo

赤地之戀:http://moo.im/a/gorxLS

 

 

 

喜歡我文章的話,請點選追蹤

還可以去追蹤我的PopDailyI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ang 的頭像
    Siang

    普通OL的部落格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